文章內容來自自媒體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尊重原創,也樂于分享!
導語:近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進程持續提速,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愈加受重視,農村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但隨著道路交通發展態勢的不斷變化,也給農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帶來一定挑戰。對此,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柴樹山就新時代下我國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勢與管理對策進行了介紹,以期提供有益思路,供大家參考。
農村道路交通安全主要特征分析

隨著農村通行條件的改善及機動化水平的迅速增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呈現出一些重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事故整體情況來看,農村交通事故發生呈上升趨勢,“減量、控大”交通安全管理任務艱巨。農村交通事故增長率高于農村道路里程增長率,重大交通事故多發,因事故致貧的形勢依然嚴峻。
隨著農村“機動化”進程演進增速,農村車輛安全隱患上升。受收入水平制約,農村居民購置交通工具優先解決有無問題,而非優劣問題,對購置車輛的安全技術性能重視程度不高,加之維護保養不夠、檢驗檢測不受重視、使用強度較高等原因,車輛安全技術性能下降較快,交通安全隱患上升。
農村“空心化”問題日趨嚴峻,“小危、老增”交通事故特征逐漸凸顯。學齡兒童因交通事故導致的傷亡人數呈上升趨勢,老年人口駕駛需求上升導致的事故風險增加。
農村道路基礎條件比較薄弱,“路險、人禍”交通安全風險長期并存。險要路段安全防護是農村地區“控大”工作的關鍵所在;平交路口、彎坡、無隔離等重要點段的精細化管理是事故“減量”的根本所在;交通參與者規則意識淡薄是制約農村交通安全的主要癥結。
結合目前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特征,本文主要從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理歷程、我國農村道路交通發展趨勢與挑戰、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對策建議三個方面進行介紹。
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理歷程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好農村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農村道路交通安全不容忽視,近年來國務院及各部門針對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也出臺了不少政策建議,交通運輸等部門針對農村公路的設計、建設、養護、評估等發布了專門的標準規范,下面先來回顧一下。
2009年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解決農村交通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預防和減少農村道路交通事故,明確提出將農村交通安全工作成效作為評價縣、鄉兩級政府安全生產工作的內容。2014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適應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要求,全面提升公路安全水平。2021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表1梳理了近年國務院出臺涉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部分政策。
表1:近年國務院出臺涉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部分政策
近年來交通運輸、公安、農業農村等多部門也聯合出臺了相關政策建議。2014年出臺的《關于組織開展農村地區校車接送學生車輛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解決保障農村地區學生兒童道路交通安全,并明確要整改交通安全隱患、加強交通安全監管、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2021年出臺的《關于深化“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推進“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提質擴面,明確嚴格落實農村交通安全設施與公路建設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推動農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強化等。表2梳理了近年多部門聯合出臺涉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部分政策。
表2:近年多部門聯合出臺涉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部分政策
公安部2021年出臺了多個針對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政策意見,多針對農村嚴重交通違法以及交通安全隱患的整治問題開展,如針對農村公路“兩違”問題治理,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違法超員和違法載人專項治理的通知》;針對農村公路隱患突出路段交通安全提升,出臺了《關于開展農村地區公路隱患突出路段交通安全提升行動的通知》等。表3梳理了公安部2021年出臺涉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部分政策。
表3:2021年公安部出臺涉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部分政策
交通運輸部針對公路工程建設、公路工程質量和管理、設施服務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表4梳理了近年交通運輸部出臺涉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部分政策。
表4:近年交通運輸部出臺涉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部分政策
此外,為有效提升農村道路安全性能,多個專門針對農村公路的標準規范相繼出臺,表5梳理了近年出臺專門針對農村道路的部分標準規范。
表5:近年出臺專門針對農村道路的部分標準規范
我國農村道路交通發展趨勢與挑戰
從上述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理歷程來看,農村交通安全問題越來越得到重視,針對農村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也越來越專業化和精細化,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就我國未來農村道路交通發展的趨勢及挑戰進行分析與介紹。
? 一是農村土地流轉深入推進,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人口結構,對農村車輛保有量及結構產生了顯著影響,主要表現在:
農民收入持續提升刺激了農村汽車的快速增長。2017年至2020年農村地區汽車保有量年均增長1000多萬輛,全國農村地區的汽車保有量占全國汽車保有量比例超50%。
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了農機車輛向大中型轉變。當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70%,農業生產方式進入了以機械作業為主的階段,截至2019年底,全國主要農機車輛中,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同比增長了約4%,小型拖拉機保有量同比減少了約2%。
農村深度老齡化推動了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的普及。60歲以上老人在農村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已超過20%,標志著農村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成為農村重要的交通出行群體。在許多農村地區,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一戶一輛”現象較為普遍,截至2019年底,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電動助力車(包括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擁有量約達70輛。
圖1:農村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
? 二是農村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發展加快融合,農村貨運需求及組織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農業多模式、多類型發展拓寬了農村道路貨運的時空分布。隨著農業模式由單一以糧食種植為主向“糧經飼”協調發展的多元結構轉變,棉花、水果、煙葉等多樣農作物產量逐年增加,加之設施農業的發展推動了農產品反季節上市,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呈現了更加分散的收獲時間,農產品道路集中運輸線路更多、集中運輸時間跨度更大。
農產品電商直播發展提升了農產品進城配送時效需求。農產品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配送的需求旺盛,對農產品配送的即時化、標準化、個性化需求較高。農產品進城配送呈現潮汐性特征,凌晨3-6時是果蔬生鮮進城配送需求發生的集中時段,配送車輛由農村進城需求變大;晚上17-20時是配送車輛返程通行的集中時段,配送車輛出城需求大。進一步降低農產品進城物流成本和損耗成本已成為當下農民的迫切期待,保障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顯得更為重要。
農村快遞下沉式、搶灘式發展促使了快遞三輪車普遍穿村進鎮。2020年,農村地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約38%,收投快遞約占全國快遞總量的36%。
? 三是農村產業振興動能加強,促進了城鄉人口由單向輸入轉變為雙向流動,農村交通出行特征有更為明顯的規律可循,主要表現在:
農村觀光旅游出行時間更為集中、交通方式更為分散。2019年,全國農村觀光旅游總人次超過30億人次,占國內旅游總人次一半以上;農村觀光旅游總收入約1.8萬億元。農村觀光旅游受季節性影響更大,如采摘型旅游集中在秋收時段,民俗節慶集中在節假日期間,旅游出行在時間上更為集中。農村旅游出行以自駕、包車居多,交通組織松散混亂。
農村上下學出行距離拉長、接送車輛安全性能不高。農村居住較為分散,加上并校撤校的影響,學生上下學距離不斷被拉長。農村校車、公交車服務能力與上下學需求不匹配,學生乘坐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上下學現象更為普遍。超標電動自行車在農村地區泛濫存在,車輛行駛速度較快但安全性能較差,學生上下學的交通安全存在較大隱患。
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對策建議
目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規劃的開端,針對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既要適應新的形勢變化,同時也要尋找解決交通安全管理問題的有效途徑,對此,本文提出幾個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堅持的思維方式:系統思維、精準思維、智慧思維和民生思維。
? 堅持“系統思維”,推進形成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體系。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特別是在當前新老問題交織的背景下,更需要堅持深化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共治的綜合治理理念來推動相關職能部門履行職責。一是推進頂層設計,壓實基層政府主體責任。以“十四五”規劃開局為契機,總結農村交通安全發展新形勢、新挑戰,推動出臺農村交通安全管理相關政策意見,明確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和法律地位。二是適應形勢變革,抓實部門協同治理措施。例如,可以建立農村道路安全設施建設聯合審查機制,督促落實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也可聯合教育部門加強針對農村乘坐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以及面包車上下學行為的警示教育等。三是融合社會力量,共造鄉村平安出行環境。社會力量不容忽視,應進一步深化警保合作、警企共治、警村共建等,真正實現農村交通安全社會共治的局面。
? 堅持“精準思維”,推進提升農村道路交通條件安全水平。農村道路交通構成復雜,隨著機動化發展,機非混行現象更加嚴重、交通沖突更多,應筑牢安全防線、強化車輛安全、減少交通沖突。一是強化農村道路交通安全設施的加裝設置。特別是急彎陡坡、臨水臨崖這類危險路段比較集中的地區,合理設置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對于降低交通事故傷害起到關鍵性作用。二是提升農村客運車輛及站點設施的建設標準。農村客運班線相對較少、運營里程較長,客運線路站點不僅覆蓋國省道也覆蓋縣鄉村道,各類道路通行條件、限速要求不同,對農村客運運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加強農村道路交叉口的精細化交通組織。例如,在農村道路與國省道路接入口或者平交路口設置讓行標志、標線;對于交通流量滿足條件或事故多發的路口,加裝交通信號燈來消除或減少各類交通方式的通行沖突。
? 堅持“智慧思維”,推進創新農村道路交通治理措施手段。借助城鄉融合發展的趨勢,加大農村科技投入,推動農村交通安全治理向現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一是整體謀劃,提高農村交通管理科技建設規范化水平。結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道路交通安全現狀和形勢,構建“一地一特色”的農村交通安全管理科技體系。二是打通壁壘,加大農村交通管理系統應用的整合力度。推進農村緝查布控系統與“雪亮工程”、“天網工程”的集成融合,補齊農村道路點多、線長、面廣帶來的監管短板,打通農村綜合治理的數據堡壘,實現農村地區交通管理信息資源的深度融合。三是深度挖掘,強化數據對交管實戰的服務支撐能力。重視農村道路交通安全數據的分析挖掘能力,讓數據成為農村地區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源頭活水。
? 堅持“民生思維”,推進實現農村交通管理要素高質發展。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逐漸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村居民對高質量生活、高安全保障的需求也愈加突出,因此,可從下幾點著手實現此目標。一是以“減量、提質”為宗旨,推動農村機動化水平高質量發展,既要把好新增機動車準入源頭,也要加快對交通安全性能較低的存量車型更新淘汰、提檔升級。二是以“交郵、融合”為契機,有效防控低質快遞車型事故風險。比如,鼓勵利用農村客運班線客車代運郵件和快件業務,降低配送成本;引導企業提高站場、線路、運力等資源的共建共享,提升農村快遞物流行業車型結構安全系數等。三是以“穩薪、賦能”為動力,激發社會自治力量勸管服潛力。比如,優化“兩站兩員”、網格員、路長等社會自治力量薪資結構,提高參與人員工作積極性;創新工作方式,利用農村地區現有的警保聯動勸導站為群眾辦理相關業務,實現部門職能業務多元化等。